114培訓網(wǎng)歡迎您來到蕭海森書法工作室!

400-850-8622

全國統(tǒng)一學習專線 8:30-21:00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講記

授課機構:蕭海森書法工作室

關注度:826

課程價格: 請咨詢客服

上課地址:請咨詢客服

開課時間:滾動開班

咨詢熱線:400-850-8622

在線報名

課程詳情在線報名

更新時間:2024-12-28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講記 凈空法師主講 劉承符居士記 凈空法師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諾市(CUPERTINO)凈宗學會講心經(jīng),為期一周。承張德聲居士惠賜錄音帶七卷,恭聽之后,摘要筆記,匯成斯篇,供養(yǎng)讀者。 各位同學: 今天我們有這么好的機緣,在美國凈宗學會與大家研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,殊為慶幸。古大德常說:‘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’世尊一代時教,說法四十九年,講般若的時間最長,占了二十二年,般若經(jīng)的份量也最重,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。有些人誤會認為修凈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,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。在阿彌陀經(jīng)中可以看出,世尊為宣揚這個法門,于諸大弟子中,特別揀選智慧*的舍利弗尊者,在菩薩眾中特選大智文殊大士為對象。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難接受這個法門。因此智為能度,對凈宗說非常恰當。 歷代翻譯心經(jīng)共有十四種,常見的有七種,此次采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。在*各宗各派皆選心經(jīng)列入朝暮課誦,可見在整個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。茲以時間關系,雖不能詳細解說,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。 經(jīng)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八個字,可分四個段落,1、般若,2、波羅蜜多,3、心,4、經(jīng)。般若是梵語,古印度的言語,翻成*話,意思是智慧。在翻經(jīng)規(guī)則方面有五不翻:一為秘密,如咒語,皆音譯。二為含多義,在*找不到適當?shù)脑~匯,如婆伽梵,此名相含多義。三為*無,如閻浮提,樹名,*無此樹。四為順古,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五為尊重,如般若。通常說般若有三種,一為實相般若,真空之體,即真實的相狀。第二為觀照般若,乃實相之用。第三為文字般若,詮釋言教,整個佛經(jīng)皆屬文字般若。般若的別名很多,如真性、實相、首楞嚴、中道、畢竟空等等。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,目的是不讓我們執(zhí)著名相,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。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:‘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;隨諸眾生類,為之立名字?!速史浅V匾?,說明佛為眾生說經(jīng),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。通常般若翻作智慧,智是照見,知俗諦,慧是揀別,照真諦。換言之,智有照了的功能,慧有鑒別的作用。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,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??傊?,照了一切法不可得,通達一切法確實無有障礙,乃真智慧。 波羅蜜多、波羅譯為彼岸,蜜多譯為到。合之即彼岸到,若依*的文法應為到彼岸。其意義如*人的成語‘到家了’很接近。如畫畫功夫純熱,說他的功夫到家了,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。般若波羅蜜多即‘究竟圓滿之智慧’,與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有差別。梵文之到彼岸,古人注解中說,把生死比作此岸,把涅槃比作彼岸,有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離開生死,證得大涅槃的彼岸。佛在經(jīng)論中常提到,凡夫修行成佛須經(jīng)三大阿僧祇劫,其時間用劫算而非用年算。我們過去生中,無量劫來都曾經(jīng)聞法修行,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緣,聞到世尊所說究竟圓滿的大法。我們既有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,何以還未成佛?應知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須陀洹算起。過去生中雖有修行而未證初果,其修行時間都不能算,修到初果才算不退。從此再經(jīng)三賢——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歷一個阿僧祇劫,此時道力微,被煩惱伏,名遠波羅蜜。由初地至七地,歷第二個阿僧祇劫,道力增長,有能力伏煩惱,名近波羅蜜。由八地至十地歷第三個阿僧祇劫,道力盛,禪定智慧能力增強,盡伏煩惱,名大波羅蜜。在四教中屬于別教。 心字是中文,自古以來解釋心字之文甚多,但以心為六百卷大般若經(jīng)之精要一語最為圓滿。心經(jīng)為大般若經(jīng)之綱領,所以稱為大般若之中心,亦比喻人的心臟,至為重要。*經(jīng)字是通題,佛所說的言教,經(jīng)弟子們結(jié)集成文,皆稱為經(jīng)。古來大德解釋經(jīng)字,常用貫、攝、常、法四字。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,換句話說,每一部佛經(jīng)都是一篇有系統(tǒng)的文章,從頭到尾一直貫穿下來,絕無雜亂,攝為攝持所化之眾生,使讀者百讀不厭,如磁鐵吸針一樣。常是古今不易,法是遠近同遵,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,即今人所說之真理。 本經(jīng)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,大師是河南偃師人,姓陳名袆。十三歲在洛陽凈土寺出家,貞觀三年到印度求學,歷一百二十八國。當時西域與印度均未統(tǒng)一,有許多小的*。留學到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,此項古跡到現(xiàn)在依然存在。他受業(yè)于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,他的老師是一僧一俗。貞觀十九年回國,三年去的,往返共十七年。大師世壽六十五歲,圓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,公元六六四年。由印返國后翻經(jīng)十九年,翻成七十三部,一千三百三十卷,份量之多為譯經(jīng)師之冠,對*有*的貢獻。所譯經(jīng)典均收入大藏經(jīng)。這部心經(jīng)是大師在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(jīng)院譯的。過去南京金陵刻經(jīng)處楊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師所譯經(jīng)典刻版流通。該刻經(jīng)院曾送我一全套,我把它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五0一樓上。 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 ‘觀自在’即觀世音菩薩,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,翻‘自在’是表智慧,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,于法自在。翻為‘觀世音’表菩薩大慈大悲,循聲救苦,此二名各有取義,表明菩薩自行化他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行是修行,歷事練心。凡夫心不清凈不平等,菩薩是覺悟的人,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凈心平等心,以究竟圓滿的智慧,行甚深境界的般若。深對淺而說,在經(jīng)教中有淺深二種:*類人空般若,破除我執(zhí),但見于空,不見不空,此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,謂之共般若,賢*稱為大乘始教。第二類法空般若,不但人我空,法我亦空。更進一步,破了法執(zhí),不但見空,又見不空,此與前面三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,稱為不共般若,亦即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證的,教下謂之實教菩薩,包括大乘的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深般若波羅蜜。 照見是功夫,智慧的運用,修行的樞紐。為三智用,此三智為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亦即智慧的運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們的見解與看法就屬于智慧。*種空觀深者,能斷見思惑,顯一切智,見真諦,真諦即哲學家所說的本體。第二種假觀深者,能斷塵沙惑,顯道種智,見俗諦,就是對法界自然現(xiàn)象完全通達明白。第三種是中觀深者,能破無明,顯一切種智,見中諦。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,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,未達到圓融。等到觀照功夫深了,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,對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,無絲毫疑惑,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見到中諦。 五蘊即萬有,分為色、心二法。色法即物質(zhì),一切物質(zhì)皆以色為代表。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,心分為四類,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受是識,想是第六意識,行是第七末那識,識是第八阿賴耶識。 色法是物質(zhì),物質(zhì)是眾微聚,聚是因緣生法。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。金剛經(jīng)說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’。又說:‘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’。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佛法講眾微是比喻,說明所有物質(zhì)皆是由眾多微細分子聚合的?,F(xiàn)在科學儀器進步,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原子電子以及基本粒子。金剛經(jīng)講所有物質(zhì)皆為一合相,由分子組合成為一切物質(zhì),佛的五眼圓明比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還要來得準確。 佛說基本物質(zhì)有四種特性,謂之四大,即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地大代表物體,它雖然小到肉眼看不到,而確有其物體之存在?;鸫蟠頊囟?,水大代表濕度??茖W家有另外一個說法,說它帶陽電稱為火大,帶陰電稱為水大。它是動的稱為風大,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質(zhì)的四種特性。 本經(jīng)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經(jīng)文*段,‘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?!逄N中色蘊包括一切物質(zhì)現(xiàn)象,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。五蘊皆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皆無自體,乃真實相,真實相是空相??盏囊饬x有四種:(一)空無義、因緣所生,皆無自性,自體不實,畢竟皆空,此義易懂。(二)虛空義、無粗相而有微妙色,有名無實,一切法均如此。(三)心空義(四)法空義。心空是一絲毫染著皆無,經(jīng)論中說: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才能觀察到諸法真相。因一切法,相有體空,一切法了不可得,空為諸法之實相。金剛經(jīng)所說,如夢幻泡影,形容至于恰當。把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,一切苦難就消失了。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(zhí)著而來,妄想執(zhí)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。事實真相明白,妄想消除,執(zhí)著永斷,一切苦難就遠離了,此之謂度一切苦厄。 諦觀身心,但見五蘊。諦是仔細的意思,觀是用智慧去觀察。身是色蘊,心是受想行識,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,無量劫來虛妄的我執(zhí)即可破掉。一切煩惱皆由我執(zhí)而起,我執(zhí)空,煩惱即斷,煩惱斷,求六道輪回也不可得。小乘四果羅漢,斷見思煩惱即超出輪回,分段生死就沒了。再觀察五蘊,蘊從緣生,亦無自體,緣生無性,求五蘊相也不可得,法執(zhí)也盡了。法執(zhí)產(chǎn)生于所知障。障礙了菩提涅槃,所知障盡了,菩提涅槃自然現(xiàn)前,變易生死也沒了。六百卷大般若經(jīng)的精義就是這幾句話,可謂一語道破。為什么一般人對于這種意思難以領會,因為無量劫來,妄想執(zhí)著太堅固了,必須勞世尊以二十二年時間說出此事實真相,我們才能接受。上來所說是般若修學的宗旨,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真相,便于我們觀察。 舍利子、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 此段經(jīng)文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,空不當作無講,如果空是什么都沒有,就不難懂,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。難的是不離色相以了解空義,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,而是講空有同時,空與有是一樁事。世人的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,有不是空,空不是有。如說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很難使人了解。般若講空,是即色之空,謂之真空,即空之色,稱為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因為色是四大組合的現(xiàn)象,空是般若真空之理,法空是中道*義空,絕不是偏空。本經(jīng)五蘊皆空是主題,下面色不異空四句是注解。一切諸法,世出世法,皆為一合相,皆是幻有,皆無自性。中論說:因緣所生法,我(佛)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此四句合起來看,即心經(jīng)的四句話。佛所講的色、空、名、中道,皆說一樁事,我們不能領會,我們把這四項看作四件事情,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。色法如是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若細說之,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了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其余依此類推。 *句色不異空,空是真如、是自性、是本體,色是一切現(xiàn)象?,F(xiàn)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(xiàn)出來的,體既不可得,相當然亦不可得,是從假入空,照了實性。第二句相反,空不異色,盡虛空,遍法界,一切現(xiàn)象均是由真如本體變現(xiàn)出來的,是從空出假,照了因緣。下面‘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’兩句是空假相即,說明它是一不是二。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,無一法例外。佛在華嚴經(jīng)說: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(jīng)卷。又說:一毛孔中轉(zhuǎn)大法輪。如色空不相即,性相不相即,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(xiàn)象。知此事實后,佛在經(jīng)中所說種種不思議境界均可以接受。 般若經(jīng)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凈土有重要關系。從前我在臺中蓮社求學時,李老師對我說: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。蓮社有二十多萬人,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。他說的非常保守。據(jù)我所知,臺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,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。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。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?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。般若經(jīng)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,故對經(jīng)典不得不重視。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,身體有老病死,剎那變化,均屬假有。心理方面,受想行識,念頭剎那生滅,我們都能體會到。保持念頭不失叫‘三昧’,又叫‘作定’。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(xù)相而已,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。世間四禪八定,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,定功不失,而八萬大劫之后還會失掉。自性本定無生滅,沒有入定出定,如楞嚴經(jīng)所說的‘首楞嚴大定’?!远āc‘修定’完全不同,性定不是修來的,那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,性定即現(xiàn)前。我執(zhí)若空,煩惱障沒了,法執(zhí)若空,所知障沒了,自性本空自然現(xiàn)前。此話說起來容易,作起來可不容易,凡夫無始劫來,我執(zhí)習氣非常重。古德說: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。根性利、善根厚的人,在理論上可以接受,如果要把境界轉(zhuǎn)過來,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。理與事是一不是二,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,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,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,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,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凈凈,這是真修行。華嚴經(jīng)末后一會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歷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。多思維,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,看破放下。然后對于彌陀的愿行,才能有真實的體會,決志求生凈土,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。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,極大的利益。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,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(zhuǎn)變?yōu)闊o明業(yè)識。這些話要仔細聽,不可思維想像,一想就錯了。例如說:今天陰天,太陽被云層遮蓋著了。細心一想,太陽比地球大若干倍,焉能被云層遮蓋。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(yè)識。無明業(yè)識就是一念不覺,謂之無明本。真如自性起作用,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。如同眼能見,眼是自性,帶上眼鏡,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,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,叫作無明業(yè)識,又叫第八識。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?并沒有。此中關系要搞清楚。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,所以有行,一有行才有想,一有想才有受,一有受才有色,這是從五蘊上講,從八識上講,就是‘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’。說法雖然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,同樣說出事實真象。世間人不了解,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里安排。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,如人穿衣服,先穿內(nèi)衣,再穿外衣。脫衣時先脫外衣,逐漸到內(nèi)衣,次第不能錯亂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,發(fā)展到粗相,回歸自性的時候,先由外面下手,先除色蘊,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識。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,對一切色法不執(zhí)著,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,均可放下。進一步受也能放下,不再追求享受,苦樂憂喜,能隨緣而不攀緣,隨順眾生,隨喜功德,心地平等。順境不起樂受,逆境不起苦受,受即放下了,其余想行識依此類推。 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 佛在本經(jīng)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此段經(jīng)文*句諸法空相,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。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,即不生不滅。生滅是現(xiàn)象而非事實,本無忽有曰生,現(xiàn)象消失為滅。若深入觀察,不過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。本經(jīng)指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,若進一步解釋,只好舉個例。小朋友玩的積木,把它堆成一棟房子,其相宛在。再拆開來,房子沒有了。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(xiàn)象就覺悟,相之有不是真有,其滅亦非真滅。因其本來沒有,緣聚不是真有,原本就不生,緣散之后,當然它也沒有滅??茖W家觀察一切萬物,告訴我們物質(zhì)不滅,能力不滅,這與佛經(jīng)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。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,執(zhí)著在假相上,對于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,于是墮落到生死輪回。凡夫著有,無量劫來內(nèi)心存有這種錯覺,牢不可破,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。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,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。本經(jīng)是隨真諦而言,如來五眼圓明,觀察宇宙人生真相,為我們?nèi)鐚嵍f。整個般若之綱要,言簡義豐,與諸大乘經(jīng)華嚴法華一樣圓滿。假如徹底了解經(jīng)中之真實義,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。 ‘不垢不凈’,染著曰垢,離開污染謂之凈,此指四諦因緣,苦集滅道而言。‘苦集’是世間因果,‘滅道’是出世間因果。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,圣者斷盡見思,超越三界謂之凈。這是佛對于執(zhí)著性空,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。說到實相理體,本自空寂,非可以染之使其垢,治之使其凈。雖被惡緣所遮蓋,而性本不垢,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凈。 ‘不增不減’,乃對菩薩的開導。通常大乘法易于產(chǎn)生錯誤觀念,道力增長,煩惱減少,斷見思證四果羅漢,定慧增長,證得圓教初住,權教菩薩對于現(xiàn)象很認真執(zhí)著。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(xiàn)象亦非真實,所以說無智亦無得。智是修行功夫,大乘經(jīng)說: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說明不增不減。我們常說:菩提增長,煩惱減少,這話好懂,何以說不增不減?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,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。性是空相,煩惱性是空相,菩提性也是空相。從性上說,并無增減、垢凈、生滅。從相上說,一切諸法有生有滅,有垢有凈,有增有減。 佛說:‘隨流認得性’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性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,在真性中無凡圣、修證、因果這些事項,顯示般若之本體。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:‘諸見脫落,獨露真常?!褪沁@個境界。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,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,當作本體,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(xiàn)的光與色,因其能現(xiàn)許多不同光彩,所以為貴。寶珠之體是不變的。也不因色現(xiàn)而生,亦不因色不現(xiàn)而滅。其體如如不動,色相有生有滅,體無生滅。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若能如是解,諸佛?,F(xiàn)前。意思完全相同。 本經(jīng)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,不但無色,亦無受想行識,亦無十二處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,亦無十八界,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。這些都是法相,空是講法性,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。六祖在開悟時說:‘何期自性本來清凈’;又說:‘本來無一物’,說明自性本體,清凈無為,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,凡夫之迷亦迷此事。蘊處界這些現(xiàn)象,迷了時候才有。為什么有迷?為什么迷了就有這些現(xiàn)象?此乃嚴肅問題。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,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,諸位如欲知其詳,請查閱楞嚴經(jīng)第四卷經(jīng)文。明了即開悟,否則仍在無明殼中。一定要自悟,如被別人說破,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,以后很難開悟。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,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,此教學方法之善巧。 金剛經(jīng)說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?!绱丝隙ǖ恼f,即等于此經(jīng)所說:是故空中無色,無五蘊,無十二處十八界。相是有,性是無,性中既無,相有也不是真有,此關鍵之所在。以*句作一說明,空中無色,即今天所講的物質(zhì),物質(zhì)在感覺上是有,是假有、幻有、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如真有就有妨礙。細心觀察,不難得到真相。如真有,理與事,事與事,皆有妨礙。如看電影,銀幕是空的,什么都沒有,雖然現(xiàn)出畫面,并無染著。性為銀幕,沒有生滅、染凈、增減,而畫面則有生滅。明白之后,心地清凈,叫作開悟。心中不再有妄想、執(zhí)著、取舍、得失,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(zhí)著,恢復自性的本體,自性是本來有的,所以說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此即佛之知見,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,即是經(jīng)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,上上品往生??芍聦嵳嫦鄬δ罘鹑苏f非常重要,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。心是相,即諸法,諸法是心變的,阿賴耶變的。性即此地講的空,自性的本體。性是本體,心是作用,見性即明心了。明心見性之后,不再有妄想執(zhí)著,凡圣的見解也都沒有了,說性說相,皆不可得,何況諸法,本來無一物,正所謂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不起心,不動念,一切現(xiàn)象現(xiàn)前,清清楚楚,此人即是佛菩薩。有人說,既然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應知佛果地所證境界,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。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,在一切境緣幻象中,還會起心動念,仍有可能墮入輪回。不但凡夫,連大菩薩都怕墮落,于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(fā)愿求生西方,如此看來,焉能輕視凈土法門。 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,前四句講十二因緣,末一句講四諦。十二因緣與四諦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,說明生死輪回之事實真相。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,謂之十二支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這十二條循環(huán)不息,形成三世輪回現(xiàn)象。前二條屬過去世,無明是因,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(yè)是行。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。從識到受,這五條是今生果報。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(jīng)中所說的根本無明,而是枝末無明。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,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,證小乘辟支佛果。無明是迷惑,有錯誤思想見解,才有錯誤的行為。行即造業(yè),造業(yè)必受報,受報必來投胎,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,識俗稱靈魂。他來投胎,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,父母屬增上緣,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,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,報恩、報仇、討債、還債,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。投胎之后在一兩星期之內(nèi),什么都說不上,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,名是說他有精神,色是說他是物質(zhì),以父精母血為身體,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,世人謂之胎盤。在母腹中逐漸長大,眼耳鼻等逐漸形成,名為六入,即是胎兒。觸是由母體出生,與外面世界接觸。初生嬰兒二三歲以前,只有觸,沒有受。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。有苦樂之感覺,必生愛憎,故受緣愛,有愛必有取舍,故愛緣取,因妄取故即成業(yè)有。此愛、取、有三條是今生的因,有今生之業(yè)因,必有來生之果報,故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。昔日農(nóng)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,只有觸而無受,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。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,已喪失了天真,很可憐。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引業(yè),引導眾生到什么地方投生,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,修十善生天堂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,屬于滿業(yè)。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,對愛、取、有特加防范,若先由愛上斷,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反過來叫‘還滅論’,為何有老死,因有生,為何有生,因有行業(yè),一項一項往上推,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,輪回就沒有了。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——愛、取、有,只要斷一個,六道輪回就解決了。生死業(yè)因即是愛,愛不重不生娑婆。貪愛五欲六塵,貪愛名聞利養(yǎng),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,就超越六道,永脫輪回。如不能在愛上斷,在取上斷也行。對一切法不取不舍,不舍是順受,不取是不造業(yè)。隨緣了舊業(yè),不更造新殃。至于從有上斷,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,與眾生合光同塵。如眾所周知的濟公活佛,不拘小節(jié),不守清規(guī),不守戒律,好像愛取有都有,其實他心地清凈,一塵不染,乃上上乘真實工夫。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,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。今天初聞佛法,了解事實真相,而境界現(xiàn)前,毛病習氣又來了,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,貪嗔癡慢,自私自利,念頭一起來,要緊的是覺悟,用一句‘阿彌陀佛’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。 四諦是‘苦集滅道’,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。苦是現(xiàn)在果報,集是過去的業(yè)因,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,道是現(xiàn)在修學的因緣。簡言之,諦是確有其事,佛說三界皆苦,三苦八苦,此處不必細表,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為然,因世間快樂事很多,為何說是苦呢?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,謂之壞苦,而苦事不會變成樂,可見樂不是真的。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么要來作人,輪轉(zhuǎn)六道。佛觀察的透徹,人生為酬業(yè)而來,造善業(yè)得福報,造惡業(yè)受苦果,這是事實真相。看他人享受,自己受罪,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。存這種思想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更造惡業(yè),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,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改造自己的命運,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。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,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(yè),如福報享盡,惡報又現(xiàn)前,必墮三涂,要根本解決,必須超越輪回。修道證果,果是滅,滅煩惱,滅妄想,滅執(zhí)著,滅六道輪回。在四諦中最重要的是修道,修出離生死輪回之道。佛在經(jīng)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,門門皆可成佛。我們每人根性不同,迷悟、習氣、染污亦異,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,勉強去學,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。 我們現(xiàn)在雖然對于般若經(jīng)論有相當理解,切莫自滿,理雖頓悟,事須漸修,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,在日常生活中,財色名食睡,見色聞聲,能否不動心,幻相現(xiàn)前,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,就不能出離三界。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回,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(yè)往生,只要伏著煩惱,即可出離三界,伏比斷容易。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這個法門,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,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。修凈土法門,不但自己能成就,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,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。 佛說五蘊是因眾生迷色法輕,迷心法重。五蘊包括色法一、心法四。十二處恰好相反,眼耳鼻舌身屬色法,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,色法說十一條,意根屬心法只一條,這是對色迷的重,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。還有一種人,色心迷的都重,佛說十八界,六識是心法,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,其余五根是色法,六塵是色法。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,心法講了七個。佛說法是應機而說,活活潑潑,實無定法可說。 無智亦無得。 智是能觀之智,得是所證之理。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,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。能觀是空,所觀之境界亦是空。此義很深,凡是熟讀楞嚴之人,多少能體會其義。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,即無明到底從那里來的?世尊對他說:‘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?!徽Z道破。有智即無明之根本,如有能證之智,有所證之理,能所未亡,無明即不能斷絕,所以無智才是真智,無得才是真得,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,能證之智也沒有了。一切法自相皆空,能取所取,能證所證,俱不可得。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,因眾生執(zhí)著一切法皆有,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。從此錯誤的觀點產(chǎn)生錯誤的想法與作法,即分別執(zhí)著,有取舍得失,此皆屬空相。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,并非假設,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后,知道諸法空相,于一切法的幻想、分別、執(zhí)著,便可一切放下,執(zhí)有之病即可消除。但是空也不能執(zhí)著,空也不存,此說到究竟處。智得也是緣生之法,亦無自性,亦不可得。下面經(jīng)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。 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以無所得故。此句總結(jié)前面所說,一切法相不可得,五蘊十二處十八界,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,智與得均不可得,身心世界萬緣放下,妄情盡了,真就顯了。掛礙即牽掛,有我執(zhí)起煩惱障,煩惱障障性,心不清凈,不自在,不解脫,造業(yè)輪轉(zhuǎn)。有法執(zhí)起所知障,所知障障慧,不了自性,不達性相,縱然斷了見思,出三界,因有法執(zhí),也只能屈屬于小乘,不能成佛,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。一切眾生錯認了四大、六塵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執(zhí)著我見我所,于是才有六道輪回。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,即依般若波羅蜜多,看清楚事實,心中無有障礙,不再有妄想執(zhí)著。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功夫又進一層。世間人*的恐怖是生死,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出三界。 生死輪回之由來,一切經(jīng)論中說之最詳。確因迷惑顛倒,造善惡因,感得三界果報。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,恐怖心時時刻刻縈懷于心中。華嚴說恐怖有十八種之多,不必一一細表,般若經(jīng)中說的很明白,離開我法二執(zhí)即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,顛倒是無明、是錯亂。經(jīng)中說四種顛倒,常樂我凈。凡夫不知世間無常,亦不知世間的樂是苦因。貪圖樂受自然生起三毒煩惱。樂不如苦,佛教我們以苦為師,在苦悶時,易于警覺,時刻想出離。若迷在愛欲中,愈迷愈深,難以自拔。凡夫執(zhí)著身體為我,不知其為四大假合,四大亦空不可得。凡夫身心都是污染,自己并不覺得?,F(xiàn)在人心污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,心中充滿人我是非,貪嗔癡慢,此之謂顛倒。 夢境是妄想變現(xiàn)出來的,其根源是五蘊,色蘊是堅固的妄想,受蘊是虛明的妄想,想蘊是融通的妄想,行蘊是幽隱的妄想,識蘊是顛倒的妄想。楞嚴卷十中說的很清楚。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,夢的現(xiàn)象亦有種種不同。日有所思,夜必有夢。另一種是無始習氣,也有鬼神來托夢的。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,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,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。涅槃是梵語,最常見的翻作滅,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。滅是滅煩惱。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,不究竟,稱為‘偏真涅槃’。大乘菩薩所證,不但見思斷了,塵沙斷了,無明也破掉幾分,稱為‘究竟涅槃’。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,品品分證,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。此名詞又翻為圓寂,圓是圓滿,寂是清凈寂滅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都斷了。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,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明,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仿佛。楞嚴經(jīng)上,觀世音菩薩用‘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’的修學方法,證入圓教初住,即可隨類化身,在諸佛剎海,普度眾生,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。功德圓滿謂之大涅槃。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,從初住到等覺位,菩薩位已圓滿了。再往上去,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,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,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,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。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,般若是慧,常言說:‘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’,般若要從定中得到,般若不在經(jīng)里,不在佛的言語中,亦不在思維想像中。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啟示,看經(jīng)聽法要‘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?!木壥撬枷胙芯?,不可想,一想就落到意識中。如不用心意識,就是自性起用,自性起用,般若才現(xiàn)前,此理很深。菩薩知道諸法空相,故能遠離妄想執(zhí)著,以清凈心照見諸法實相,自然契入究竟涅槃。再進一步說,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,徹底究竟明了,這能明了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。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,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。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,由此契入真實。故在因稱它為智,在果上稱它為覺。果達到極處,加一個‘無上’?!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’譯為‘無上正等正覺’,此為尊重不翻。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,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,雙照二邊,轉(zhuǎn)八識成四智,證法空而悟真如。真是法性,如是法相。古德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,常用金作比喻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金比作真心,器比作法相。性即是相,相即是性,性相一如,故稱真如,此諸佛如來真正清凈的覺悟。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(真相)完全覺了,稱之為菩提。古德有一簡單解釋,完全了解(證悟)契入,證得真如、實際、法性的道理,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,佛為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,此名相之由來。又說不可破壞,不可分別,謂之菩提。又說:法真如性,無顛倒性,亦謂之菩提。從種種解釋,體會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精義,佛是以般若而證得佛果。由此可知般若精髓,解悟尚且不易,證悟更難。正因其難,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作增上緣,叫我們到那里去修學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,若無圓滿智慧,如何能不退轉(zhuǎn)?定功尚且有退,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(zhuǎn),古德說的好,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有他們關懷照顧,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。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 此段經(jīng)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,是贊嘆般若法至高無上,末后兩句是贊嘆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。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,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,無法稱說。*以咒語來贊嘆它,咒是愿的意思,為四種陀羅尼之一。陀羅尼有總持之義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使善法不失,惡法不生。亦有明的意思,即光明智慧,能除一切障礙,能滅除五蓋。咒又有密語之義,密不是秘密,佛法無秘密,是神秘、是深密。佛在講經(jīng)時有許多眾生,凡夫肉眼見不到,如天人、天龍八部以及鬼神,咒語中也有他們的語言。佛說經(jīng)之后,通常以他們的語言,略說一遍,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。咒又有真言義,能顯示諸法實相,真實不虛。顯說不能叫真言,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后,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,反而障礙真實意趣。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,因為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像,反而容易得清凈心,超越一切戲論,見到諸法實相,因之稱為真言。陀羅尼又含四義:(一)法、持所聞法,經(jīng)無量時,永不忘失。(二)義、于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,悉知無量意趣。(三)咒、總持咒愿,神咒非常靈驗,總持無量義。有的能呼風喚雨,役使鬼神?,F(xiàn)在有些失傳。與鬼神溝通,*要誠,第二咒的音要正確。(四)忍、安忍,成就堅固的修行,于所聞法,得精進忍,不為境緣所動,贊不喜,罵不憎。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議極大神秘的陀羅尼。能除一切障礙。障礙有三大類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。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礙。大明是咒的別名,明是光明清凈。佛在楞嚴會上放頂上光明,光中化佛送出五會楞嚴神咒,以大光明破眾生無始劫來的癡闇,能照破無明,破除黑暗。無上是最殊勝,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它相比,把這個般若智慧贊嘆到了極處。菩薩依它成就了究竟圓滿,三世諸佛依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??梢娝木滟潎@非常恰當。就凈宗修學而言,就是無量壽經(jīng)上所講的‘發(fā)菩提心,一向?qū)D畎浲臃稹?。仔細觀察,此一句佛號即是咒語,完全是梵文音譯,確實是大神咒,它有不可思議無比神力。過去灌頂大師說:凡夫常常想消除業(yè)障,業(yè)障深重的人,所有一切經(jīng)法懺法都不能消掉時,念‘阿彌陀佛’可以消掉,可知這一句佛號就是大神咒。 楞嚴經(jīng)上說,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,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。此五十二指菩薩的位子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加上等覺、妙覺,共五十二位。換言之,大勢至菩薩從初發(fā)心一直到圓成佛道,就是用一個方法,發(fā)菩提心,一向?qū)D畎浲臃?,簡單容易,直捷穩(wěn)當。此一句佛號能斷見思煩惱,破塵沙無明,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?大勢至這一類的人物,就用一句佛號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,我們沒有一絲毫懷疑。隋唐時代諸大德們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(jīng)法作一比較,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是一切經(jīng)中之王。再將無量壽經(jīng)與華嚴作比,認為無量壽經(jīng)才是真正*經(jīng)。華嚴到*普賢菩薩愿王導歸極樂,華嚴才達到究竟圓滿。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*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們修行的就不圓滿。無量壽經(jīng)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它是華嚴的歸宿,一切法身大士的結(jié)局,與華嚴相比,就把華嚴比下去了。 無量壽經(jīng)有九種譯本,夏蓮居老居士擇其中*的五種原譯本編成現(xiàn)在的無量壽經(jīng)會集本。經(jīng)文分四十八章,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為*,詳細述說阿彌陀佛所發(fā)四十八愿,介紹西方依正莊嚴。四十八愿中以那一愿為最重要呢?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愿為核心,第十八愿說的是十念必生。重重比較,認清楚,六字洪名是無上法門,是整個佛法的精華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上神咒,其功效能除一切苦。 苦的種類很多,簡言之,有三苦、八苦。三苦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八苦是苦苦的細說。八苦中生老病死,任何人均逃不過。身處有求不得苦,眾生有無盡的欲望,求不得就苦了。有愛離別苦,人、事、物、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。有怨憎會苦,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、想離開,偏偏離不開。五陰熾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妄想分別執(zhí)著,像猛火一樣的燒著,不會心靜。五陰熾盛是因、是造業(yè),感受前面七種之苦。此處還有壞苦,一切色法物質(zhì)會壞會變,是無常的。還有行苦,心中念念生滅不停。一切法歸納為色心二法。壞苦是對色法說的,行苦是對心法說的。 佛說戒定慧三學,戒學教我們克制,要一切忍耐,這是修學的基礎。功夫深一層即得定,定能伏煩惱,心中清凈平等,但還是不究竟??偰繕耸前闳糁腔郏廴糸_了,苦就滅了。佛說轉(zhuǎn)煩惱為菩提,轉(zhuǎn)生死為涅槃。定不能轉(zhuǎn),慧能轉(zhuǎn)。般若智慧現(xiàn)前,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(zhuǎn)化成大菩提。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眾生。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,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,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。除苦除得這么圓滿究竟,真實不虛。般若法門歸結(jié)到一句萬德洪名上,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能持名號之人,不僅修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,諸經(jīng)稱之三昧之王,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。在無量壽經(jīng)中可找到證據(jù),世尊對彌陀之稱贊,稱之為‘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’,也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贊嘆。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‘無上咒、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?!?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 此段經(jīng)文是結(jié)顯開密,本經(jīng)共有二百六十個字,*三十一個字是密說,前面是顯說。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。咒以不翻為原則,咒語有五不翻,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(guī)矩。(一)咒語是佛的密語,只有佛明了,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。(二)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。研究大乘經(jīng)時,知道顯說的經(jīng)文亦含無量義,法味無窮,久讀不厭,何況如來神咒。(三)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,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,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。(四)咒亦為諸佛的密語,如軍中口令。誦咒無往不利,一定能得諸佛護念,龍?zhí)毂S?。(五)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。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,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為準則。密為深奧難言之義,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,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,如果心地清凈,正大光明,那有秘密可言。佛法是深密,義理深,非淺根人所能理解,故稱為深密。因其義理太深,若非上根利智,即不對他說,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。 經(jīng)論中說到修持,勸大家讀誦為教法之一。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,一面思維經(jīng)中意趣,如是則心不得清凈,思維想像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,決定障礙了開悟的門徑,很難成就三昧。自古以來解悟者多,證悟者少。證悟要由定慧契入,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三昧,大開圓解。所以說讀經(jīng)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,展開經(jīng)本就會望文生義,此類根性的人讀經(jīng)不如念咒,念咒不明其義,故不起分別妄想,容易得到三昧,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。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,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。古大德亦有解釋者,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經(jīng)注解中,對楞嚴咒有詳細的解說,密咒變?yōu)轱@說,是否如法則不敢說,不過諸大德們?nèi)砸圆唤忉尀橐?。許多經(jīng)典,顯說之后仍有密說,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,不過言辭簡要,故又翻為總持。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,密是顯之密,顯是密之顯。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,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。 心經(jīng)介紹到此地已圓滿。佛希望一切眾生快速圓成佛道,并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后,修三大阿僧祇劫,此并非佛之本愿。世間為父母者,希望兒女經(jīng)歷小、中、*、研究所、博士班完成學業(yè)。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,不需要經(jīng)歷這求學歷程,十三歲即得博士。佛菩薩對眾生亦如此,希望有上上乘人,不必經(jīng)歷菩薩五十二個階級,在一生中即能成佛。這種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。無量壽經(jīng)上告訴我們,這一句‘阿彌陀佛’是無上神咒,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(nèi),所以它是*神咒,*個大總持法門。盡虛空,遍法界,無論什么根性眾生,遇到彌陀名號,沒有一個不得度。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。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,為什么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?答案是這些苦難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,不能依教奉行,與佛無緣,佛不能度無緣之人。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。無量壽經(jīng)上說,阿阇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凈土,發(fā)愿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。此念頭在心里,但未說出。佛有他心通,知道他的心意,告訴大家,過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養(yǎng)四百億佛,聽到此法門只生歡喜心,而未發(fā)心求生凈土。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,一心持名求生凈土,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。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,一心一意求愿往生,這個福德太大了。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得到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。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,如何能令業(yè)報深重的凡夫,在短短期中,盡伏無量業(yè)障,往生佛國。 佛教大德,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者不少。民國以來一位是江味農(nóng)居士,一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金剛經(jīng),完成了一部金剛經(jīng)講義,近代往生傳有他的小傳,還有一位周止庵居士,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心經(jīng),寫成一部般若心經(jīng)詮注,已印了許多版。這兩部書對于法相名詞的注解,至為詳備。過去李炳南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,即采用金剛經(jīng)講義作教材。專心念佛,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實智慧。顯說是叫我們開智慧,幫助滅煩惱障。密說是叫我們把分別妄想放下,恢復清凈心,滅罪除障,是大福德。在修學中最怕妄想執(zhí)著。楞嚴經(jīng)說:‘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?!终f:‘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?!痪浞鹛柲畹降?,放下身心世界,大般若即現(xiàn)前。 附注: 1、三細六粗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之最詳,其言曰:‘依不覺故生三種相,與彼不覺相應不離?!@三種相是:一者無明業(yè)相,二者能見相,三者境界相。又說:‘以有境界緣故,復生六種相?!@六種相是:一者智相,二者相續(xù)相,三者執(zhí)取相,四者計名字相,五者起業(yè)相,六者業(yè)系苦相。此九種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緣:1、無明業(yè)相配無明與行,2、能見相配識,3、境界相配名色六入,4、智相配觸,5、相續(xù)相配受,6、執(zhí)取相配愛,7、計名字相配取,8、起業(yè)相配有,9、業(yè)系苦相配生與老死。欲知其詳,請讀大乘起信論。 2、忍字不只含有忍耐,還有忍可,安心順受之義。安者安住,謂其心不動,一心正受。忍又分三種:(一)生忍。忍受人事間的種種毀辱苦迫加害,不生嗔恨,遇拂逆事不著相,應作滅罪觀。(二)法忍。(甲)于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。(乙)于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。又一解釋,吾人能遵照佛法實行,安心順受,無絲毫參差謂之法忍。(三)無生法忍。修諸法本不生觀,而得妄念不起,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動,名曰無生法忍。大智度論曰:‘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名無生忍。’ 3、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這兩句經(jīng)文出自楞嚴經(jīng)卷五。知見立知句中之兩個知字意義不同。*個知字與見字連在一齊,知見是一個名詞,指六根之根性而言,或稱本覺,即性體本具的明照之性。下一個知字是知覺,乃向外逐物感覺思維之分別心。六根根性照物,尚未起分別時,寂然照了,不立妄知妄見,乃清凈真心,本覺常住,不隨分別,不隨動靜。一旦立知,即于剎那間起了分別,意識發(fā)生作用,生出我與我所,一切過患,隨之而來,乃是無明之本。 4、五蓋。佛學的名數(shù)。蓋有蓋覆之義,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,共五種:(一)貪欲蓋、執(zhí)著五欲之境。(二)嗔恚蓋、于違情之境,懷忿怒之心。(三)睡眠蓋、心昏身重,不得其用。(四)掉悔蓋、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惱。(五)疑法蓋、于法猶豫而無決斷。
姓名不能為空
手機號格式錯誤